欢迎访问米乐体育平台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13337904859

新闻资讯

10年前中国花20亿从俄罗斯购买的战斗机如今怎样了?

来源:米乐体育平台点击: 发布时间:2025-01-09 21:15:22

  时间拨回到2015年,国际舞台上,中俄两国达成了一笔军购大单,瞬间点燃了全球军迷圈的热情。

  20亿美元,24架苏-35战斗机,单价直逼1亿美元,如此大手笔的交易,在当时的中国空军发展历程中,堪称史无前例。

  一时间,各种声音甚嚣尘上,有人惊叹于中国军力的崛起,有人质疑这一笔交易的合理性。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空军做出了这个看似“非理性”的决定?而这些曾经的空中“利刃”,如今又在何方?

  要解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就必须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探寻中国空军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彼时,中国正处于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空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制约中国空军战斗力提升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航空发动机技术的相对落后。

  尽管歼-10、歼-11等国产战机的服役,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受制于发动机技术的瓶颈,这些战机在性能上与世界领先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而当时,放眼全球,可提供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俄罗斯,无疑是其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选择。

  苏-35,这款被誉为“终极侧卫”的四代半重型战斗机,搭载了当时俄罗斯最先进的117S矢量推力发动机,具备超强的机动性能和超视距打击能力。

  对于急需提升空中作战能力的中国空军而言,苏-35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

  当时,美国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并慢慢地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空军迫切地需要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地区安全形势。而苏-35的到来,无疑为中国空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效提升了中国空军的威慑力和作战能力。

  此外,中国空军引进苏-35,也与当时国产战机的发展现状紧密关联。虽然歼-20隐身战机已经首飞,但由于技术成熟度和生产能力的限制,歼-20距离正式服役还有非常长一段路要走。

  在此期间,中国空军需要一款能够与四周的国家先进战机抗衡的主力机型,而苏-35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因此,尽管20亿美元的采购价格在当时引发了不少争议,但从长远来看,引进苏-35对于中国空军而言,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它不仅提升了中国空军的整体战斗力,也为国产战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中国空军在未来战场上赢得主动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首批苏-35战斗机正式交付中国空军,并迅速投入到实战化训练中。这些来自异国的“钢铁雄鹰”,很快便融入了中国空军的战斗序列,成为捍卫祖国领空安全的中坚力量。

  从北国边陲到南海之滨,从东海防空识别区到台海一线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种演习和巡逻任务中。

  凭借着强大的机动性能和超视距打击能力,苏-35在与歼-10、歼-11等国产战机的对抗演练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有效提升了中国空军的实战化训练水平。

  除了日常的战备值班和训练任务外,苏-35还多次参与了中国空军组织的远海实战化训练,锤炼了中国空军的远海作战能力。

  2018年5月,中国空军组织了苏-35、轰-6K等多型战机,首次飞越巴士海峡,实现了中国空军作战飞机的常态化、体系化远洋训练。

  在2019年的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苏-35战斗机作为中国空军现役主力战机之一,光荣地飞越了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空军的强大实力和坚定决心。

  当然,苏-35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实战化训练和对外展示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心脏病”,而苏-35搭载的117S矢量推力发动机,代表了当时世界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先进水平。

  通过对苏-35发动机的研究和学习,中国航空发动机科研人员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苏-35的航电系统、武器系统等方面,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可以说,苏-35的引进,不仅提升了中国空军的战斗力,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正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一点一款武器装备能永远占据舞台的中心。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的提升,国产战机的性能突飞猛进,苏-35曾经的“光环”也逐渐褪去。

  2017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正式列装部队,标志着中国空军正式迈入了“隐身时代”。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集大成之作,歼-20在隐身性能、态势感知、超音速巡航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一举打破了美国在隐身战机领域的长期垄断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涡扇-10“太行”发动机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终于实现了性能的稳定提升,彻底摆脱了国产战机“心脏病”的困扰。

  在歼-20和涡扇-10的双重加持下,中国空军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新一代国产战机,在换装了国产发动机后,性能得到了全面提升,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超越了苏-35。

  此外,中国空军还全力发展了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无人机等新型作战力量,构建起了体系完整、要素齐全的现代化作战体系,进一步削弱了苏-35的单平台性能优势。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俄罗斯在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慢慢的变大,难以研制出能够与歼-20相抗衡的第五代战斗机。

  2019年,俄罗斯举办了“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中国空军派出了以歼-20、运-20、空警-500为代表的“明星阵容”参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最新成果。

  而俄罗斯空军,却只能派出苏-57战斗机原型机参展,与中国空军的先进装备形成鲜明对比。

  曾经作为中国空军“老师”的俄罗斯,如今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学生”超越自己,变成全球航空工业舞台上的主角。

  时至今日,中国空军已拥有了以歼-20为核心的多型先进战机,苏-35在中国空军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成为了一款“鸡肋”般的存在。

  一方面,苏-35毕竟是一款四代半战斗机,在面对歼-20、F-22、F-35等第五代隐身战机时,缺乏足够的对抗能力,难以在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苏-35的后勤维护和保养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俄罗斯的产能有限,零部件供应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给中国空军的日常维护保障带来了不少麻烦。

  从目前的情况去看,中国空军并没有立即退役苏-35的计划,而是选择让它们继续服役一段时间,发挥“余热”。

  毕竟,苏-35作为一款性能优良的四代半战斗机,在执行一些低强度、低风险的作战任务时,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驾驶苏-35,中国飞行员能学习到不同的飞行技巧和战术理念,这对于提升中国空军的整体作战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国产战机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服役,苏-35最终将会退出中国空军的战斗序列,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苏-35曾经为中国空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它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航空工业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

  正是这种差距,激励着中国航空人不断奋发图强,最终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人民网:苏35可空中悬停甩掉敌机 高难动作系直升机独有海外网:俄称中国购24架苏35战机 伴有巨额仿造惩罚金环球网:俄媒:俄或在本月底与中国签出口24架苏35合同